学巴书馆 > 亦舒 > 我心 | 上页 下页 |
十四 |
|
§关系 余英迪随父母移民温哥华已有好几年。 在香港的时候,她是一个小学文凭教师,到了温埠,她赶紧再循正途重读当地教育文凭,她运气好,很快在官立小学找到教职。 凡是有人的地方,就有政治,校园自然不例外,换了一些多心的华人,任何小小题目均能扯到种族歧视上去, 即使是买冰淇淋筒先头那个白人好似得到多一点都能叫他勃然大怒。 英迪没有这样强烈的民族意识,她认为人同人之间必有磨擦,在同文同种、肤色完全相同的社会里,也自然会有人歧视她相貌不够好、家庭不够富有以及不懂穿名牌衣裳。 她一贯多做事,少说话,数年间拿到文凭,又顺利申请到护照,工作也上了轨道,她是那种移民愉快而成功的个案之一。 在外国生活,每个人都有不寻常遭遇,这件奇事,余英迪将永志在心。 每年三月,是办入学手续的忙碌季节,学生不必亲自见老师,可是家长一定要填妥表格送进来,新措施规定要附上差饷单,证明学生的确住在该区该屋。 那一天;同事马嘉烈把一张表递给余英迪,“你看看这表说些什么,简直一塌糊涂。” 也许是新移民,不懂得填表。 余英迪非常好耐心。 一看,户主姓关,呵!是华裔,难怪马嘉烈一副“你家的事,你来搞妥”的样子。 关家住桑那斯区,附着上一年的差饷单子,金额达八千多元,那肯定是一间豪宅。 户主名关家虹,是母亲,孩子今年六岁半,女,叫关夏。 可是即使分居或是离婚,也总得有个姓名做记录。 这时,马嘉烈又说:“余,你看看!那位姓关的女士好像填了两张表格。” 英迪连忙说:“让我来处理好了。” 另一张表格上的地址电话完全相同,孩子姓名年岁以及出生日期也一模一样,父亲一栏空白,母亲姓名是关小虹。 这是同一个家长同一个孩子吗? 英迪忍不住,拨电话询问。 “我找关家虹女士,我代表灰点小学校务部。” “有什么事吗? 我就是你要找的人。” “关女士,我们收到阁下的入学申请表,可否拨冗面谈?我们有几个问题。” 关女士大方地答:“可以。” “明日下午三时。” 三时已经下班,不过英迪不介意偶然超时工作,这是从香港带来的好作风。 关女士推门进来时,英迪真正眼前一亮,只见她一身淡灰色套装,珍珠首饰,外形高雅,她拖着个小女孩的手,那孩子有一双大眼睛,可爱一如安琪儿。 关女士约莫四十出头,不过,现今四十岁才生第一胎的女性是很多的。 英迪站起招呼:“关女士,请坐。” 可是接着,校务室门又被推开,另一位年轻女士走进门来,同样叫人惊艳,最奇的是,她身边也有一个小女孩。 这小孩同先头那个小孩,长得一模一样,宛如孪生。 余英迪睁大双眼, 一时搞不清这四位女性的关系。 她只得说:“请坐请坐。” 她们四人长得那么像,一看就知道有血缘关系。 可是,谁是谁的女儿?这里到底是两代抑或三代? 余英迪努力把讶异与好奇心压下去。 年长的关女士笑着开口:“大家是华人,好说话,我叫关家虹,这是我的女儿关小虹,小女自幼跟我姓。” 余英迪只得称是,“孩子们可是对双生儿?” 年轻的关女士笑笑,她才廿多岁,打扮时髦,身段非常好,看上去总觉似哪个女演员。 “不!”她轻轻答:“孩子并非孪生。” 余英迪耐心地说:“可是,她们出生年月日完全相同。” 年长的关女士答:“她们不是同母所生。” 余英迪问:“那么,是同父异母?” 关女士答:“你说得对。” “那么,那位父亲呢。” 关女士很平静地说:“我们不知道。” “父亲姓名?” “我们亦不知道。” 余英迪扬起一角眉毛。 这时关小虹说:“母亲,你同孩子到操场去,我与老师说清楚。” 关女士带着对孩子出去了。 关小虹轻轻说:“那一年,我与家母到巴贝多斯度假。” 余英迪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,瞪大双目。 关小虹说下去:“月色下,那人的确非常英俊温柔……” 电光石火间,余英迪这个教书先生明白了。 是,是同父异母, 这对小孩儿分别由她们母女所生!关小虹笑笑, “关夏是家母的幼女,即是我妹妹,关霞是我的孩子,亦即是关夏的外甥,两人名字英语拚音完全相同,两个孩子的正式关系是姨甥,你明白吗?因剖腹生产,故同日而生。” 余英迪只有颔首的份。 “她俩各随母姓,因此也都姓关。” 余英迪吞一口涎沫,“我马上跟你们注册。” 那年轻的关女士犹自轻轻说;“家母与我都觉得移民生活会比较适合我们四母女。” 余英迪也认为如此。 她也相信她会陆续遇到奇事。 |
学巴书馆(xuoba.com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