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巴书馆 > 司马辽太郎 > 项羽与刘邦 | 上页 下页 |
二二七 |
|
既然当了齐王,从法理角度来讲,就等于从刘邦那里独立出去了。刘邦向这位当上齐王的韩信紧急派出特使,命其捎去话说:“楚军粮草已断,军纪松弛,项羽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。我此刻正在追击项羽,准备将其消灭。拜托齐王赶快到我们这个战场上来会师!” 使者赶到韩信在齐的大本营,大约需要七八天的时间。即使韩信同意并立即发兵行动,抵达战场肯定也要用去十天时间。虽说在这段时间里有失去一切战机的危险,但面对当前这种刻不容缓的局面,刘邦却一反常态地显得从容不迫。 无论如何,也得集结一支大军。 刘邦把这件事放到最优先的位置。其实,即使不这样做,现在的汉军也远远超过了楚军,因为有各地的杂牌军加人,汉军人数已大大增加。 对正在进行流动作战的彭越,也紧急派去了特使。让特使传的口信是:“和我一块儿来攻打项羽。自秦末以来,多年的战乱由此一战即可宣告结束。希望你及时赶来会师。” 然而彭越究竟能否老老实实地赶来,还是个疑问。 这个昌邑出身的家伙老奸巨猾,素来不喜欢项羽,才来投靠刘邦,自那以后,他便一直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,专门从事骚扰楚军后方的工作。他始终想自立旗号,对刘邦的所谓忠心之类,可以说一丝一亳都没有。 尽管如此,彭越的功劳却是汉军所有将领都无法相比的。他一直出没在汉军主力战区以外的地域,反复威胁楚军的粮草补给线,不断地抢夺粮食。忍无可忍的项羽曾亲率大军进攻彭越,但彭越和他的部队却像苍蝇一般逃向北方,躲进沼泽地里。一旦项羽返回大本营,彭越就再次出现在楚军的后方。可以说,广武山上的楚军最后达到食不果腹的地步,其中一半的功劳都要归到采取这套战法的彭越身上。 彭越对有些事是很不满意的。 楚汉双方在广武山上对峙的时候,说来是由于韩信派使者去敲诈勒索,刘邦出于无奈才让他当上了齐王,但当时对彭越却没有任何表示。让彭越也来当王这件事,刘邦脑子里连想都没有想过。 然而,彭越那边却在心里记下了这笔账。 “韩信和我,究竟谁的功劳大呀?” “刘邦这家伙,”彭越心里在嘀咕,“你小子也明明千过鼠窃狗偷的勾当,却把我看成是盗贼出身,始终小瞧我。” 本来,彭越对敌人是个英勇无畏的人,而在自己人面前却往往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创伤。韩信当王那件事使彭越受到了巨大的创伤,再也不派人到广武山上跟刘邦进行联系了。 还有一种捕风捉影的说法:彭越和韩信之间曾有过一项秘密协议。虽然韩信在这个问题上持消极态度,据说彭越方面却不断地带上方案前去说服韩信。 “让我们采取一致行动,对楚汉双方均保持独立的态势。” 局势发展到这个阶段,韩信和彭越均已意识到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他们的看法是:楚汉双方很可能同归于尽。 即使一方尚能苟延残喘,也是气息奄奄,无法立即东山再起。如果趁此机会兴兵讨伐,天下就会归韩信和彭越所有…… “楚汉的哪一方能免于灭顶之灾呢?” 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,韩信和彭越都认为是楚。他们认为,刘邦的汉军能勉勉强强与项羽保持势均力敌,全在于刘邦这面有占领齐地的韩信和活跃在旧魏国的彭越,如果没有这两大支柱,所谓的汉军恐怕在项羽的一击之下就会土崩瓦解。 确实如此,刘邦和张良也都有这个看法。一面跟项羽反复进行生死较量,一面不停地在整个战斗区域内培育牵制项羽的势力,这可以说是刘邦和张良的基本战略方针。只有一点是他们始料不及的,根据这种基本设想成长起来的外围势力,如今都有了自己的打算。 当然,就韩信的立场来说,还不能断言他已经有了那么明确的打算。如果最后活下来的是项羽,韩信就会毫不迟疑地出兵将其消灭,这种思想准备他还是有的。但万一是刘邦活下来,要自己跟这个有恩有义的人去打仗,韩信就不敢想象了。 出于这个缘故,可以说,韩信一直在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。讲得严重点,也可以认为韩信正怀着有些悲痛的心情,在齐地等待刘邦被项羽杀死的消息。 项羽已经发现刘邦在跟踪追击。 “简直不是个东西!” 项羽此时的愤怒已到了顶点,身边几千名亲兵都吓得匍匐在地,一个劲地叩头。 而且,刘邦跟踪的方法也安静得令人不寒而栗。近二十万人的大军挤满了所有的道路,正一步一步地向前逼近。 项羽这位鼎鼎大名的沙场英雄,从不为自己的慷慨激昂所左右,因而并不立即采取行动。要打的话,还是等对方最大限度地靠近自己的根据地彭城以后,再动手也不迟,因为"补给难"这个苦头在广武山上已经尝够了。 “暂时先不去管它!” 项羽传下这道命令,同时增强了后卫部队的兵力,按原定计划继续向东前进。 两军行进的主要道路是沿着现在西淝河(黄河南边的一条支流)的那条路,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。 当楚军来到一座叫固陵(河南省太康县)的小城时,接到了由彭城紧急送来的第一批粮食,于是大起炉灶,让士卒们饱饱地吃了一顿。 项羽骑着马在全军跑了一圈,想以自己的勇猛形象来鼓舞士气。项羽每巡视一次,士卒们的眼里就会闪出异样的光芒。“刘邦到平地上来了。” |
学巴书馆(xuoba.com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