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巴书馆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
集部二 别集类一·汉至五代


  ▼《扬子云集》六卷

  汉扬雄撰。《隋志》《唐志》皆载雄集六卷,其本久佚,宋谭愈始裒合残剩,厘为五卷。明万历中,郑璞又补辑为六卷,即此本也。所收诸箴,凡三十篇。然雄箴实止二十八篇,此杂以崔骃、崔瑗之作,殊失考订。

  ▼《蔡中郎集》六卷

  汉蔡邕撰。邕集久佚,今因裒辑而成者,凡有二本:一为张溥《百三家集》本,一为陈留新刻本。此即陈留本也。凡诗文九十四首,与张本互有增损。张本《荐董卓表》一篇,此本删去。考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,已论邕此表,则宋本已有之,此本盖为乡曲讳也。

  ▼《孔北海集》一卷

  汉孔融撰。据《后汉书》融本传,魏文帝求其遗文,凡得二十五篇。张溥《百三家集》所载,凡四十二篇,此本又多《告高密令教》《告高密县僚属》二篇,凡四十五篇。其《圣人优劣论》,以一篇误断为二,实四十四篇。盖捃拾类书,仅存残缺,即苏轼所称《扬氏四公赞》,今已不存矣。

  ▼《曹子建集》十卷

  魏曹植撰。凡赋四十四篇,诗七十四篇,杂文九十三篇。目录后有“嘉定六年癸酉”字,盖即《文献通考》所载十卷本也。其中《善哉行》误收古词,《七哀诗》不收本词而收晋乐所奏,《玉台新咏》所载《弃妇篇》《艺文类聚》所载《回文镜铭》《坦斋通篇》所载王宋诗均未收入,亦不免有所舛漏。

  ▼《嵇中散集》十卷

  魏嵇康撰。《晋书》为康立传,旧本因题曰晋者,缪也。其集散佚,至宋仅存十卷,此本为明黄省曾所编。虽卷数与宋本同,然王楙《野客丛书》称,康诗六十八首,此本仅诗四十二首,合杂文仅六十二首,则又多所散佚矣。

  ▼《陆士龙集》十卷

  晋陆云撰。原本散佚,宋徐民瞻所刻亦散佚,此本盖明人所重辑。编次颇为丛杂。《答兄平原》诗中,误收陆机一首。失题诸句载于《艺文类聚》“芙蕖部”“啸部”者,直题曰“芙蕖”曰“啸”,尤为庸妄。以世无别本,姑以存云著作之概云尔。

  ▼《陶渊明集》八卷

  晋陶潜撰。今所传六朝别集,惟此与谢朓集为原书。然亦北齐阳休之所编,增入《圣贤群辅录》《五孝传赞》二书,已非昭明太子八卷之旧。宋庠校正,又未能辨二书之依托。遂流传至今。今删除二书,仍存八卷。虽未必合昭明之原第,而黜伪存真,庶几犹为近古焉。

  ▼《璿玑图诗读法》一卷

  《璿玑图诗》,秦苏蕙撰。其《读法》则明康万民作也。原图凡八百余言,纵横往复,皆成章句。其字本织以五色,以别三、五、七言,后传本概以墨书,因迷其句读。唐申諴尝作释文,今亦不传。宋元间,有僧起宗者,以意推求,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,分为十图。万民增立一图,更得诗四千二百六首,与起宗图合为一编,以成此书。

  谨案:古无以一图为一集者。然此图,经、史、子三部之中,皆无类可附,以究为韵语之类,且两家演至诗七千九百五十八首,是亦足以当一集矣,故附之别集类中。

  ▼《鲍参军集》十卷

  宋鲍照撰。“照”或作“昭”,唐人避武后讳也。其集《隋志》作十卷,此本出自都穆家,与《隋志》卷数相合。然既以乐府为一卷,而《采桑》《梅花落》《行路难》,乃列入诗中,唐以前本,不应荒陋至此,断为明人所重编。又往往注曰“某字集作某”,是采自他书之明证。然文章皆有首尾,诗赋亦间有自序、自注,与抄撮类书者不同,其因旧本而妄为窜乱欤。

  ▼《谢宣城集》五卷

  齐谢朓撰。原本十卷,宋楼照惟刻其诗五卷,前有照序,犹南宋佳本。观其附载王融和诗,知不由掇拾成也。朓诗为沈约所推赏,而钟嵘则抑扬参半,要皆爱憎之私。赵紫芝诗称:“辅嗣易行无汉学,玄晖诗变有唐风。”于文质升降之际,独得其平。

  ▼《昭明太子集》六卷

  梁昭明太子撰。原本久佚,此本为明叶绍泰所刊,较张溥《百三家集》本,多《七召》等十三篇,而少《与明山宾命》等三篇。盖两本皆出掇拾,故互有出入。其诗亦误收简文帝作五首;当由不知《玉台新咏》所题“皇太子”乃简文,非昭明也。

  ▼《江文通集》四卷

  梁江淹撰。旧有汪士贤、张溥两刊本。此乃乾隆戊寅梁宾,以汪本、张本,合以张斌家旧抄本,通为一编,较为赅备。于字句之讹异,亦多所校正。

  ▼《何水部集》一卷

  梁何逊撰。其集自宋已残缺,故杜甫诗注所引,黄伯思皆以为未见。然宋本今亦不可得,此本乃明张弦所刻。凡诗九十五首,附同作二首,联句三首,又附以《七召》一篇。其中学《青青河畔草》一首,妄改原题,殊为庸陋。然考《永乐大典》所载,逊诗无出此本之外者,或亦因旧本点窜欤。

  ▼《庾开府集笺注》十卷

  周庾信撰,国朝吴兆宜笺注。考倪瓒集,有与齐学士借庾子山集书,则信集在元宋尚有传本,至明遂佚。此本盖从诸书抄撮,已非其旧。胡渭欲为作注而未竟,兆宜采其遗稿,与徐树谷等补缀成书。

  ▼《庾子山集注》十六卷

  国朝倪璠撰。以吴兆宜所笺庾信集,出自众手,不免漏略,乃重为补葺。并作年谱,冠于前。虽稍伤冗漫,而于史事考证较详。其辨误收杨炯文二篇,亦颇为精审。

  ▼《徐孝穆集笺注》六卷

  陈徐陵撰,国朝吴兆宜笺注。较庾信集笺注稍略,似乎未成之本,然亦有足备参考者。

  ▼《东皋子集》三卷

  唐王绩撰。绩为王通之弟,而天性真率,不随通聚徒讲学、献策干进。诗文皆疏野有别致,其诗惟《野望》一篇最传。然如《石竹咏》《赠薛收》诗,皆风骨遒上;《古意》六首,亦陈、张《感遇》之先导。集为吕才所编。此本卷数与才序合,而才所称《龙门忆禹赋》,集乃不载,似未必旧本矣。

  ▼《寒山子诗集》一卷,附《丰干拾得诗》一卷

  寒山子、丰干、拾得,皆贞观中台州僧,世颇传其异迹。是集乃台州刺史闾丘允令寺僧道翘所搜辑。寒山子诗最多,拾得次之,丰干存诗二首而已。其诗多类偈颂,而时有名理。邵子《击壤集》一派,此其滥觞也。

  ▼《王子安集》十六卷

  唐王勃撰。勃集久佚,《初唐十二家集》中,仅载其诗赋一卷。故皇甫汸作杨炯集序,称王诗赋之余,未睹他制。此本乃明崇祯中张燮所编。皆从诸书采辑而成,较宋本仅少四卷。盖勃文章巨丽,为四杰之冠,诸家总集所录特多也。

  ▼《盈川集》十卷,附录一卷

  唐杨炯撰。亦明万历中,龙游童佩所辑录也。凡赋八首、诗三十四首、杂文三十九首,而以赠答评论之作,别为附录。其《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》《伯母李氏墓志》,误编庾信集中,此本收尔朱氏一篇,而李氏一篇仍失载,则搜采尚有所遗也。

  ▼《卢昇之集》七卷

  唐卢照邻撰。原本十卷,此本仅存七卷。其《穷鱼赋》序称,常思报德,故冠之篇首。今此赋不在篇首,知亦出重编,非其旧第矣。

  ▼《骆丞集》四卷

  唐骆宾王撰,明颜文选注。宾王讨武后败死,颇为唐人所怜,故造有灵隐寺伪僧之说,即中宗亦不甚以为非,故诏求其文,使郗云卿编次。然云卿所编百余篇,今已久佚,此本盖后人所重辑。颜文选注,颇为弇陋,以原刻所有,而姑存之。

  ▼《陈拾遗集》十卷

  唐陈子昂撰。子昂始变文格,其诗为唐初之冠,其文自骈偶诸篇外,散体皆疏朴近古,故韩愈、柳宗元皆称之。其人则献媚武后,殊不足道。所作《大周受命颂》,及《进表》《请追上太原王帝号表》《大崇福观记》诸篇,并载集中,至今为儒者诟厉。特以词章之美,流传不废云尔。

  ▼《张燕公集》二十五卷

  唐张说撰。其集《唐志》作三十卷,宋以来诸家著录,则皆二十五卷,与今本同。考《文苑英华》及《唐文粹》所载诗文,此集未收者,尚六十一篇。盖撰录二书之时,其五卷尚未佚也。今并依类补入,使成完本,而二十五卷之数,则仍其旧焉。

  ▼《曲江集》二十卷

  唐张九龄撰。其书首尾完具,犹唐以来之旧本。盖文渊阁所藏宋椠,丘浚录传于外也。九龄以忠亮负重望,而文章高雅,亦不减燕、许。《唐书·文艺传》载徐坚之言,谓其如轻缣素练,实济时用,而窘边幅,殆局于风气,以富艳求之欤。

  ▼《李北海集》六卷,附录一卷

  唐李邕撰。凡赋五篇,诗四篇,杂文三十二篇。盖后人裒辑之本,视原集七十卷已十不存一。卷末附录新、旧《唐书》本传,及赠答诗,而别载贺赦表六篇,题曰“纠谬”,盖皆李吉甫作《文苑英华》,误题邕名,彭叔夏《文苑英华辨证》,尝厘正之,故不以入集云。

  ▼《李太白集》三十卷

  唐李白撰。初李阳冰编白所作,为《草堂集》十卷;宋乐史续增,为二十卷;而白又别有杂著十卷,今皆不传。此集乃宋敏求以王溥及唐魏颢本,又搜罗逸作,合为一编。近缪曰芑得宋椠,为翻刻以行。其编次以诸家序文为第一卷,自第二卷至二十四卷为诗,二十五卷至三十卷为杂著。

  ▼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》三十卷

  宋杨齐贤集注,元萧士赟删补。前二十五卷为古赋、乐府、歌、诗,后五卷为杂著。且分类编次,与旧本迥异,未审为齐贤所改,士赟所改。其注则以“齐贤曰”“士赟曰”别之。注白集者,由宋及元,传世者惟此一本。

  ▼《李太白诗集注》三十六卷

  国朝王琦撰。注李白集者,杨、萧二家之外,有明林兆珂、胡震亨二家。琦皆病其漏略,乃参合众说,定为此编。诗凡三十卷,后六卷则附录诸家之文为白而作者也。其注欲补四家之阙,故采摭繁富,颇伤芜杂,而亦多可以备考。

  ▼《九家集注杜诗》三十六卷

  唐杜甫撰,宋郭知达集注。九家者,王洙、宋祁、王安石、黄庭坚、薛梦符、杜田、鲍彪、师尹、赵彦材也。所采颇为简要,其削去伪苏轼注,亦具有别裁。

  ▼《黄氏补注杜诗》三十六卷

  宋黄希原本,其子鹤成之,以补千家注本之所阙,故以“补注”为名。用黄伯思之例,不分体而编年。故冠以年谱、辨疑为纲领,而诗题下各注其岁月。未免多所穿凿。然钩稽辨证,具有苦心,亦非全无一当。

  ▼《集千家注杜诗》二十卷

  元高楚芳编。《集千家注杜诗》,本南宋书肆所刊,楚芳略为刊削,而以刘辰翁评语散附句下,已非其旧,仍题曰“集千家注杜诗”,从初名也。

  ▼《杜诗捃》四卷

  明唐元竑撰。乃其读杜诗时所札记,故不载原诗,但逐条发议。以所阅乃元人重刊《千家注》,中附刘辰翁评,故多驳正辰翁之语。所论虽未能尽合,而刊除附会,洗涤穿凿,较他家所得为多。

  ▼《杜诗详注》二十五卷,附编二卷

  国朝仇兆鳌撰。凡诗注二十三卷,杂文注二卷,后以逸杜、咏杜、补注、论杜为附编二卷。其分段诠释,颇不脱坊刻窠臼;而所征引,较诸本为博,“详注”之名殆亦不忝。

  ▼《王右丞集注》二十八卷,附录二卷

  唐王维撰,国朝赵殿成笺注。殿成以顾起经《类笺王右丞集》,支离破碎,又注诗而不注文,乃详为考订,以成此注。凡诗十四卷,皆以刘辰翁评本为定,刘本不载者,别为外编一卷。杂文则厘为十三卷,而以进表、批答、本传、世系、遗事、倡和、题咏为一卷弁首;以诗评、画录、年谱为一卷缀于末。

  ▼《高常侍集》十卷

  唐高适撰。其本从宋刻影钞,凡诗八卷、文二卷,与《唐志》十卷之数合。而《文献通考》所谓集外诗一卷、文一卷者,则已佚之。明人所刻适集,以《太平广记》所载高锴墓中狐诗,亦讹为适作,殆足咍噱。此本不载,知其精善也。

  ▼《孟浩然集》四卷

  唐孟浩然撰。其集本天宝四年宜城王士源所编。士源称凡二百一十八首,此本乃有二百六十三首,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尝疑其是孟郊诗。时代远不相及。今考《长安早春》一首,本张子容作;《蓟门看灯》一首,亦非其游迹之所至。盖其窜入者,多矣。

  ▼《常建诗》三卷

  唐常建撰。建名位不昌,沈沦一尉,而遗诗五十七首,往往与王、孟抗行。所唱和交游,非惟无一显官,即知名之士,亦仅王昌龄一人。盖恬淡寡营,泊然声利之外者,宜所造独深矣。

  ▼《储光羲诗》五卷

  唐储光羲撰。光羲失节从贼,终以贬死,其人殊不足道。其诗则源出陶潜,质而不俚,在开元、天宝间,能卓然自成一家。

  ▼《次山集》十二卷

  唐元结撰。结所著《元子》十卷、《文编》十卷、《琦玕子》一卷,今皆不传。此本盖后人所掇拾也。结踪迹类古狂者,然制行高洁,而深抱闵时忧国之心。其诗文皆寄托遥深,戛然自造。韩愈以前,力变排偶浓丽之习者,实自结始。

  ▼《颜鲁公集》十五卷,补遗一卷,年谱一卷,附录一卷

  唐颜真卿撰。原本久佚,此本乃宋敏求掇拾重编,得十五卷。至南宋又佚其三卷,留元刚为搜辑补完,并订正年谱,附于末。然真卿诗文,见于石刻者,尚有《尉迟迥庙碑》等八篇;见于说部者,尚有《政和公主碑》等三篇。则亦未为赅备。今并续采补入,俾无更散遗焉。

  ▼《宗元集》三卷,附录《元网论》一卷,《内丹九章经》一卷

  唐吴筠撰。宗元者,其私谥也。权德舆序称凡四百五十篇,此本仅一百十九篇,则亦非完书矣。其《元网论》三篇,见于新、旧《唐书》,当为筠作。至筠没于大历十三年,其《内丹九章经》前有筠序,乃题元和戊戌,又称避吴元济之乱于东岳,遇李白所授,尤为荒诞。姑以旧本所有,存之耳。

  ▼《杼山集》十卷

  唐释皎然撰。贞元中,尝诏取其集,藏集贤御书院。于頔为序。此本卷数与《唐志》合。顺序亦存。盖犹旧本。其诗在唐僧之中,弱于齐己,而雅于贯休。末附杂文数篇,则备数而已,非所长也。

  ▼《刘随州集》十一卷

  唐刘长卿撰。凡诗十卷、文一卷。旧有外集一卷,核检其诗,皆与正集复出,今删之不录。长卿号“五言长城”,而高仲武《中兴间气集》,病其十首以后,语意略同,实为确论。王士祯独深非之,盖士祯亦有此病中所忌也。

  ▼《韦苏州集》十卷

  唐韦应物撰。其集为宋嘉祐中,王钦臣所校定。此本从宋椠翻雕,盖犹旧帙。惟原序称分十五类,而此本凡赋一篇、诗五百七十首,仅十四类,岂尚有所佚欤。其诗近体不如古体,七言不如五言。大抵源出于陶,而融化于三谢,故真而不朴,秀而不媚,但以为追步柴桑,尚未究其实也。

  ▼《毘陵集》二十卷

  唐独孤及撰,其门人梁肃编。凡诗三卷、文十七卷。然其中《马退山茅亭记》,实柳宗元作,不应误入及集,岂后人又有窜乱欤。唐之古文,得元结与及,始湔除繁滥。故《唐实录》有韩愈学及之说,特变格之初,明而未融耳。王士祯颇相诋諆,殆非笃论。

  ▼《萧茂挺文集》一卷

  唐萧颖士撰。颖士文章,与李华齐名。然华污伪命;而颖士劝源洧拒安禄山,致书崔圆策刘展必叛,其气节识略,皆非华所及。惟著作散落,《唐志》所载《游梁新集》十卷、《文集》十卷者,俱不可见。此本仅存赋九篇、表五篇、牒一篇、序五篇、书五篇耳。

  ▼《李遐叔文集》四卷

  唐李华撰。华之文章,根柢不及萧颖士,而词采焕发则过之。晁、陈二家书目,皆不录其集,盖至宋已佚。此本乃从《文苑英华》《唐文粹》诸书采辑而成,故李翱所作卢坦、杨烈妇两传,亦误收焉。

  ▼《钱仲文集》十卷

  唐钱起撰。大历以还,诗格顿变,十子实为之职志,起其首也。其集晁公武《读书志》作二卷,此本十卷,盖后人所分集。末《江行》绝句一百首,皆钱珝之诗;然孙附祖集,亦无不可,故今仍并录之。

  ▼《华阳集》三卷,附顾非熊诗一卷

  唐顾况撰。况集本三十卷,南宋末仅存五卷,后亦佚。此本乃其裔孙名端,搜合成帙,而以其子非熊诗附之。然《文苑英华》《唐文粹》所载,尚未全收也。皇甫湜称自为况作集序,未尝许人;则况在中唐名甚重。非熊诗所存无几,其御沟红叶诗,殆好事者为之,存以为谈资尔。

  ▼《翰苑集》二十二卷

  唐陆贽撰。或题“陆宣公奏议”,沿《读书志》之误也。贽文多用骈句,盖当日之体裁。然真意笃挚,反复曲畅,不复见排偶定迹。《新唐书》不收四六,独录贽文十余篇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录其疏至三十九篇,上下千年,所取无多于是者,经世之文,斯之谓矣。

  ▼《权文公集》十卷

  唐权德舆撰。德舆制集、文集各五十卷。据王士祯《居易录》,其所藏尚五十卷,然未见其本。世所传者,皆杨慎所收诗赋十卷,即此本也。其诗精炼不足,而有雍容之气象。

  ▼《韩集举正》十卷,外集、叙录一卷

  宋方崧卿撰。本与文集、外集、附录并刻,今惟存此。纸墨精好,犹淳熙中所印。朱子《韩文考异》,即用此为蓝本。其笃信阁本,颇为朱子所诋。然所采碑刻十有七,所据诸家之本凡十。其搜辑之功,亦乌能尽掩也。

  ▼《原本韩文考异》十卷

  宋朱熹撰。因方崧卿《韩集举正》,重为校定。方书用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之例,不载全文,但大书所正之字,而以辨证注于下,此亦仍之。后张洽校刊,又附以补注数条。此本为李光地所重刻,以有散附句下之别本,故今题曰“原本”,以相别。

  ▼《别本韩文考异》四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,遗文一卷,补遗一卷

  宋朱熹原本,王伯大重编。以朱子《韩文考异》,散入句下,而别采诸家音释,附篇末。后书肆重刊,又散音释入句下,至今仍之。虽不免有所舛漏,而便于循览,故读韩文者,多从此本焉。

  ▼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》四十卷

  宋魏仲举编。于诸儒之论韩文者,采摭颇博。然据其所列,实止三百六十八家,不足五百之数。且引用词组,即列一家,亦非皆音注。然韩文撰有考证音训者,洪兴祖以下,凡三十一家。原本十佚其九,颇赖此书以存。

  ▼《东雅堂韩昌黎集注》四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

  宋廖莹中撰。即所谓世彩堂本也。明万历中,长洲徐时泰重刊,恶莹中为贾似道之党,削去其名,并削去世彩堂名,而改题东雅堂。刊字相沿,称徐氏东雅堂本,盖以此云。

  ▼《韩集点勘》四卷

  国朝陈景云撰。盖因点勘东雅堂韩文集注,纠其舛迕,辑为一编,于考据史传,订正训诂,颇为精密。

  ▼《诂训柳先生文集》四十三卷,《外集》二卷,《新编外集》一卷

  唐柳宗元撰,宋韩醇音释。初,刘禹锡编宗元诗文,为三十二卷。宋穆修所刊,云即禹锡所编,然已分为四十三卷。沈晦以穆本参校诸本,凡穆本所不载者,厘为外集。醇因沈本作音注,又别辑逸文一卷,目曰“新编外集”,与张敦颐《韩柳音辨》同时并出,而较张书为差详。

  ▼《增广注释音辨柳集》四十三卷

  不著编辑者名氏。以童宗说《柳文注释》、张敦颐《柳文音辨》、潘纬《柳文音义》,合为一书。以“童里云”“张云”“潘云”别之。其序但称“柳文音义”,盖以潘书为主,而童、张两书,散附其中也。

  ▼《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》二十一卷,《外集》二卷,《新编外集》一卷,《附录》八卷

  宋魏仲举编。所引训释柳文诸家,以书称者有:集注、补注、音释、解义;以人称者有:孙氏、童氏、张氏、韩氏而外,片言数字,所引寥寥。盖论韩文者本多,论柳文者本少;其虚题五百家者,姑以配韩文云尔。

  ▼《刘宾客文集》三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

  唐刘禹钖撰。原集四十卷,至宋佚其十卷。宋敏求搜得逸诗四百七首、遗文二十二首,编为《外集》十卷。其古文纵横博辨,于韩、柳之外,自为轨辙;其诗含蓄不足,而精锐有余,大抵皆与杜牧相伯仲。

  ▼《吕衡州集》十卷

  唐吕温撰。其集本刘禹锡所编,久已残缺,此本乃常熟冯舒重编也。温人品不醇,而学《春秋》于陆淳,学文章于梁肃,授受颇有渊源,持论乃多能中理。

  ▼《张司业集》八卷

  唐张籍撰。其集初编于张洎,再编于汤中,今皆未见。此本八卷,乃明张尚儒所编。凡诗四百四十九首、书二首,其卷数与汤本同,篇数与张本亦略同,似三本不甚相远也。籍乐府与王建齐名,而格在其上。文仅传此二首,其笔力亦不在皇甫湜下,故韩愈以籍、湜并称焉。

  ▼《皇甫持正集》六卷

  唐皇甫湜撰。其文与李翱同出韩愈,愈文谨严而奇崛,翱得其谨严,湜得其奇崛,故名亚于愈。元郑玉顾极诋之,玉在讲学之家,尚为纯正,至于文章,未必能见韩门弟子涯涘也。

  ▼《李文公集》十八卷

  唐李翱撰。翱才与学皆逊韩愈,不能镕铸百氏,悉如己出,而能得愈所传,故持论率有根柢,其文安雅而不迫,苏颂称其词不逮韩,而理过于柳,可谓笃论。郑獬称其尚质少工,是以雕镂字句论文矣。

  ▼《欧阳行周集》十卷

  唐欧阳詹撰。李贻孙作是集序,以詹与李观、韩愈并称,盖三人同年登第,同以文名,其时尚未论定,故贻孙云然。詹文实有古格,故愈作哀词亦推之甚至。至于自诚明谕之类,驳杂太甚,则早卒而学未深造耳。

  ▼《李元宾文编》三卷,《外编》二卷

  唐李观撰。《文编》,陆希声所辑。《外编》,赵昂所辑。希声序称:“其文不古不今,自作一体。”又称:“观尚于词,故词胜其理;愈尚于质,故理胜其词。使愈穷老不休,终不能为观之词;使观后愈死,亦不及愈之质。”其持论皆确。

  ▼《孟东野集》十卷

  唐孟郊撰,宋宋敏求编。其诗托兴深微,而结体古奥,韩愈以下皆推之。苏轼始有“空螯小鱼”之诮,元好问遂目以“诗囚”。盖苏尚豪肆,元尚高华,门径不同故,是丹非素,未可据为定论也。

  ▼《长江集》十卷

  唐贾岛撰。岛诗幽僻,遂为四灵先导。然四灵自分派于姚合,其于岛仿其近体,不能仿其古体,仿其近体之偶句,不能仿其近体之全篇也。《读书志》载其诗三百七十九首,此本仅佚其一,如并《送无可上人》诗中所注一绝句计之,则数仍恰合,殆犹旧本。

  ▼《昌谷集》四卷,《外集》一卷

  唐李贺撰。《幽闲鼓吹》谓贺诗为其表兄投溷中,故流传者少。此自指李藩所收而言,若贺所自编,杜牧所序,则至今犹在也。贺于诗家为别派,牧序谓其少加以理,可奴仆命骚,不知贺诗别趣在于不可解以理,使必出于理,则不能措词。吞刀吐火之幻人,使操作常业,何所施其技哉。

  ▼《笺注李长吉歌诗》四卷,《外集》一卷

  宋吴正子笺注,刘辰翁评点。李贺诗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诠,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,不加推详,深得以不解解之之道。辰翁评王维、杜甫诗,多舍夷涂而穿旁窦,惟评贺诗,乃蹊径正同,往往有所独契。

  ▼《绛守居园池记注》一卷

  唐樊宗师撰,元赵仁举、吴师道、许谦注。宗师此记,诘屈殆难句读,故好奇者递为笺注,然得其本意与否,则终未可知。以相传已久,譬如古器铭识,虽鸟迹蝌文,不可辨识,而不能不谓之旧物,赏鉴家亦存而不弃耳。

  ▼《王司马集》八卷

  唐王建撰。元、白、张、王并以乐府擅长,而元稹、白居易多作长调,以曲折尽情;张籍及建多作短章,以抑扬含意。同工异曲,各擅所长。至《宫词》百首,以诗纪事,其格亦自建开之。

  ▼《沈下贤集》十二卷

  唐沈亚之撰。凡诗赋一卷、杂文十一卷。杜牧、李商隐集,皆有拟沈下贤体,则亚之诗在当日自为一格。然今所存仅十八首。观其答学文僧诗、请益书,其于文章盖戛然自异。惟《秦梦录》《异梦录》《湘中怨解》三篇,为刘克庄《诗话》所讥。考《太平广记》载此三篇,皆题出《异闻集》,不云出亚之本集,或亚之戏为小说,重编者摭以入集,非其旧本欤。

  ▼《追昔游集》三卷

  唐李绅撰。是集述其早年阅历,凡一百一首。《新唐书》本传颇采用之。其诗皆音节啴缓,不能与同时诸人角胜。然舂容恬雅,其格究在晚唐上。

  ▼《会昌一品集》二十卷,《别集》十卷,《外集》四卷

  唐李德裕撰。《会昌一品集》者,皆武宗时制诰;《别集》皆赋诗杂文;《外集》皆迁谪以后,闲居论史之文,即穷愁志也。德裕别有《卫公备全集》五十卷,《年谱》一卷,《姑臧集》五卷,《献替记》《辨谤略》诸书共十一卷,并见陈氏《书录解题》,今则已佚矣。

  ▼《元氏长庆集》六十卷,补遗六卷

  唐元稹撰。白居易作稹墓志,称著文一百卷,题曰《元氏长庆集》。至宋已残缺,此本乃宣和中建安刘麟所刊,明马元调据以翻雕。凡诗二十六卷,赋一卷,杂文三十三卷。较原本已佚十之四,而门目亦与稹自述不同,不知何人所重编也。

  ▼《白氏长庆集》七十一卷

  唐白居易撰。居易诗格与元稹同,而深厚则过之。故张为《主客图》,以居易为“广大教化主”,稹不与焉。其集自宋迄今,惟此一本,但或题“长庆集”,或题“白氏文集”,其标目行款,有所改削耳。

  ▼《白香山诗集》四十卷,附录年谱二卷

  国朝汪立名编。立名据宋祁之言,谓白居易文不如诗,因别刊其诗为此本,其说良是。至谓宝历以后,不宜概名“长庆集”,因改题曰“香山诗集”,则未详考居易《圣善寺文集记》矣。然其考证编排,颇为精密,其所笺释,亦颇典核,在白诗中究为善本。

  ▼《鲍溶诗》六卷,《外集》一卷

  唐鲍溶撰。溶即《主客图》所谓“博解宏拔主”也。其集旧讹为鲍防,曾巩始考正之。巩所编本,凡二百首,而益以《外集》三十三首。此本外集之数,与巩本同;正集比巩本多一卷,而诗止一百四十五首。盖残缺之余,重为编次,已非巩本之旧矣。

  ▼《樊川文集》二十卷,《外集》一卷,《别集》一卷

  唐杜牧撰。其《文集》二十卷与《唐志》合,《外集》一卷与《读书志》合,惟《后村诗话》称《续别集》三卷,此仅别集一卷,而无续集,盖佚之矣。牧作李戡墓志,述其诋元、白之言甚悉。〔案:《云溪友议》误以戡语为牧语,今考正。〕刘克庄独不谓然。今考牧语冶荡,诚不减元、白,然其风骨则迥胜杂文,排奡纵横,亦非元、白所及也。

  ▼《姚少监诗集》十卷

  唐姚合撰。合早以《武功县》诗三十首得名,后官至秘书少监,诗家终谓之姚武功,其诗亦即称“武功体”。大抵刻意于五言,五言尤刻意于中二联。其冥搜物象,多人意想所不至;而琐屑纤巧,亦由于此。永嘉四灵,皆沿其末派者也。

  ▼《李义山诗集》三卷

  唐李商隐撰。商隐诗缛丽之中,多所寄托。宋人过相菲薄,以韩偓“香奁集”例观,固视之太浅;近代人过于穿凿,一字一句,无不关合时事,又求之太深。惟王安石谓:能学老杜,而得其藩篱,为不易之论。其集唐宋以来,只有此本。近刻或分体,或编年,皆非其旧也。

  ▼《李义山诗注》三卷,《补注》一卷

  国朝朱鹤龄撰。李商隐诗旧有刘克庄、张文亮二注,久已散佚。明末释道源始为作注,而冗杂特甚。鹤龄是编,盖因其旧本,重为补正,然所采不及十之一。虽征引故实,援据史传,不及程梦星、冯浩诸本之备;而不以其诗为艳词,亦不字字句句附会时事,则较诸家为善焉。

  ▼《李义山文集笺注》十卷

  国朝徐树谷笺,徐炯注。李商隐骈偶之文,婉约雅饬,于唐人为别格。所自编《樊南甲乙集》,久已散佚,朱鹤龄始搜辑残剩,编为五卷,而阙其状之一体。炯又为补辑,定为此本,并为之注。树谷又考证史籍,各笺其本事于题下,多所辨订。

  ▼《温飞卿集笺注》九卷

  唐温庭筠撰,明曾益注,国朝顾予咸补,其子嗣立又重订之。凡益之原注,不署名。予咸注,署“补”字。嗣立所加者,则自题名。庭筠诗亚于李商隐,而隶事博奥,则相近。三人踵成此注,亦十得六七。

  ▼《丁卯集》二卷,《续集》二卷,《续补》一卷,《集外遗诗》一卷

  唐许浑撰。其曰“丁卯”者,浑别业在润州丁卯桥也。诗凡五百篇,与晁公武《读书志》所载合,而卷数倍之,疑后人所分析。毛晋汲古阁刊本,仅三百余首,不及此本之备也。

  ▼《文泉子集》一卷

  唐刘蜕撰。自序谓,覃以九流之旨曰文,配以不竭之源曰泉,故命曰文泉。原本十卷,今已散佚。此本乃崇祯庚辰,韩锡所编。其文多摹仿扬雄,而大旨与元结相出入。欲挽末俗反之古。然所谓古者,乃黄、老之清净,是则唐人之见耳。

  ▼《梨岳集》一卷,附录一卷

  唐李频撰。频为姚合婿,而其诗乃不效合。本名《建州刺史集》,以庙祀梨山,建州尊称曰梨岳,遂并改其集名。附录一卷,则梨山庙敕书碑记类也。

  ▼《李群玉集》三卷,《后集》五卷

  唐李群玉撰。群玉大中八年,诣阙进诗表,自称四通三百首。此本合前后集共八卷,而诗止二百八十首,又有授官以后作,盖又后来所编,非奏进之原本也。

  ▼《孙可之集》十卷

  唐孙樵撰。凡文三十五篇,汪师韩作《孙文记》,疑其中二十五篇出伪托,无显证也。其文格受之来无择,无择受之皇甫湜,湜受之韩愈,故具有典型。然愈镕铸群言,自然高古,湜有意为奇,樵则刻意求奇矣。

  ▼《曹祠部集》二卷,附曹唐诗一卷

  唐曹邺撰。其集《唐志》作三卷,此本为明蒋冕所刻,仅有二卷。曹唐诗亦冕所附刻,以二人均粤西产也。其诗皆不出晚唐之格,以流传旧本,存之耳。

  ▼《麟角集》一卷

  唐王棨撰。皆其场屋程试之文。原本凡赋四十二篇,其八代孙苹,又补采省题诗二十一篇附于后。其曰“麟角”者,取《颜氏家训》“学如牛毛,成如麟角”之语,以登科比登仙也。

  ▼《皮子文薮》十卷

  唐皮日休撰。乃其咸通丙戌下第后所自编。自序谓发箧丛萃,繁如薮泽,因名“文薮”,凡二百八篇。其书序论辨证,原本经术。其请以孟子立学科表章,亦在宋以前。惟诗仅一卷,盖已入《松陵集》者,不载耳。

  ▼《笠泽丛书》四卷,补遗一卷

  唐陆龟蒙撰。即所自编,以丛脞细碎,故名“丛书”。其多载杂文,而不及《松陵集》中诗,亦与《皮子文薮》同。二人倡和之诗,未易分甲、乙;杂文则日休多伟论,龟蒙多小品,然闲情别致,亦自为一家。

  ▼《甫里集》十九卷,附录一卷

  唐陆龟蒙撰,宋叶茵编。龟蒙诗文繁富,其成编者仅《笠泽丛书》《松陵集》,颇多散佚。宝祐中,茵采得逸诗一百七十一首,合二书所载共四百八十一首,编为十九卷,而以碑传之类,别为一卷附焉。

  ▼《咏史诗》二卷

  唐胡曾撰。杂咏史事,各以地名为题。自共工氏不周山,至隋汴水,凡七言绝句一百五十首。每首下各有注,不著姓名。

  ▼《云台编》三卷

  唐郑谷撰。诗家所谓“郑都官”也。其集以乾宁初,扈从登华山,于云台观编次,即以为名。谷《鹧鸪》诗最得名,而非高;《唱雪》诗至传为画图,格调亦卑。然其他一花一草,亦时有姿致。

  ▼《司空表圣文集》十卷

  唐司空图撰。即《唐志》所载《一鸣集》也。图大节炳然,其文章亦尚存唐代旧格,不涉五代之猥琐。陈继儒《太平清话》载其墨竹、笔铭手迹,此集不载。其序称梁庚寅岁,图年八十二,伪妄审矣。继儒不能辨也。

  ▼《韩内翰别集》一卷

  唐韩偓撰。偓孤忠劲节,为唐末完人。刘克庄《诗话》乃诋其国蹙主辱,绝无感时伤事之作,似克庄所见仅《香奁》一集耳。此集忠愤之气,溢于句外,激昂慷慨,有变风变雅之遗。何可执其游戏之笔,遽概生平乎。

  ▼《唐英歌诗》三卷

  唐吴融撰。融与韩偓同年,又同为翰林院学士,多相倡和。偓蹈危报主,抗节完名,万万非融所敢望。以文章而论,则融诗音节谐雅,有中唐遗风,与偓正复劲敌也。

  ▼《玄英集》八卷

  唐方干撰。其诗气格清迥,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,颇能自拔。其七言近体,较逊五言。自《郝氏林亭》一首外,佳处不数数见也。

  ▼《唐风集》三卷

  唐杜荀鹤撰。荀鹤党附朱温,人不足道,其诗亦惟《春宫怨》一首压卷,余多俗格。然唐人旧集,传本日稀,如汉印、宋研,虽复制作不佳,亦以旧物存之耳。

  ▼《徐正字诗赋》二卷

  唐徐寅撰。其集《唐志》不著录,此本盖其后人搜辑而成。其赋刻意锻炼,时有秀句,诗则不出五代之格。五言如“白发随梳少,青山入梦多”“岁计悬僧债,科名负国恩”,七言如“鶗鴂声中双阙雨,牡丹花畔六街麈”“月明南浦梦初断,花落洞庭人未归”,即集中佳句矣。

  ▼《黄御史集》十卷,附录一卷

  唐黄滔撰。原集久佚,此本乃宋淳熙中,其后人所重编。文颇赡蔚,诗亦有贞元、长庆之风。虽不及韩偓、罗隐、司空图,究远胜徐寅、杜荀鹤也。

  ▼《罗昭谏集》八卷

  唐罗隐撰。原本散佚,仅存《甲乙集》四卷。此本乃康熙中,张瓒所辑。以其诗文杂著,合为一编。盖掇拾而成也。《文苑英华》尚有隐《秋云似罗赋》一篇,此本不载,则所收尚未备矣。其诗讽刺镵刻,时或不留余地。而大旨不乖于忠孝。杂文亦无五代龌龊之态。

  谨案:罗隐终于钱镠节度判官,今系之唐人者,隐未食唐禄,而义不忘唐,从其志也。杜荀鹤、徐寅、黄滔皆系之唐者,荀鹤死时朱温尚未篡,寅子朱温又不合而窜归,后与黄滔依王审知以终,均未入梁,故不能不谓之唐人也。

  ▼《白莲集》十卷

  后唐释齐己撰。旧本题梁人,误也。其诗五言近体居十之六,虽沿武功之派,当其合作,风力特遒。其惓惓不忘唐,亦非他释子所及。宜其与司空图相契也。

  ▼《禅月集》二十五卷,补遗一卷

  蜀释贯休撰。旧本亦题梁人,考其生平,实未尝一至梁也。集为其门人昙域所编。原本三十卷,今佚其文集五卷,惟诗集存。明毛晋又摭拾为《补遗》一卷。其诗颇失之粗豪,而落落有气。

  ▼《浣花集》十卷,补遗一卷

  蜀韦庄撰。其弟霭编。原本五卷,后人析而为十。《补遗》一卷,则毛晋所增也。庄在蜀得杜甫浣花溪草堂,因以名集。其诗音节颇高亮,在五代为铁中铮铮。

  ▼《广成集》十二卷

  蜀杜光庭撰。原本一百卷,今所存者惟表及斋醮文,仅十之一矣。其文多异教之词,本不足录,而所言多足与正史相参考,故过而存之。

  右别集类汉至五代。一百十一部,一千五百十八卷。


学巴书馆(xueba.com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