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巴书馆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史部十四 目录类 |
|
▼《崇文总目》十二卷 宋王尧臣等奉敕撰。旧本佚其解题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补辑。其书以四库分编,所录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。篇帙既多,抵牾难保。诸家时有纠正。郑樵《通志》至专作“校雠略”攻之,亦有切中其失者。然平心而论,终在樵所作“艺文略”上十倍也。 ▼《郡斋读书志》四卷,《后志》二卷,《考异》一卷,《附志》二卷 《读书志》,宋晁公武撰;《续志》亦公武所撰,赵希弁重编;《考异》《附志》则希弁所撰也。《读书志》《后志》所录,皆至南渡而止;《附志》则兼及庆元以后。三志并以经、史、子、集分部,各有解题,为藏书家所依据。惟此本所载,与《文献通考》所引,多有异同,盖当时传刻亦非一本也。 ▼《遂初堂书目》一卷 宋尤袤撰。一名《益斋书目》。所分四部,与诸家小有出入,而不甚相远。惟一书兼载数本,则体例独异。诸书皆但有书名,不作解题,盖从郑樵之说。然并卷数及撰人名氏删之,未免太略。或传写者佚脱欤。 ▼《子略》四卷,目录一卷 宋高似孙撰。首卷冠以目录,由《汉志》《隋志》《唐志》、庾仲容《子抄》、马总《意林》,至郑樵《通志·艺文略》所载诸子,皆存其书名,而削其门目,略注卷数撰人于下。其下四卷,则似孙所论断,凡三十八家。虽品题未必尽允,然皆实睹其书,非郑樵、焦竑辈,辗转贩鬻,徒见书名者比也。 ▼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二十二卷 宋陈振孙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以历代典籍,分为五十三类,而不立经、史、子、集之名。然核其次第,实仍以四部为先后也。其解题与晁氏相类。马端临作《经籍考》,以《读书志》及此编为蓝本,则其典核可知矣。 ▼《汉艺文志考证》十卷 宋王应麟撰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间有班固自注,然不甚详,颜师古注间有附论,亦仅辨证其数条,不能赅备。应麟始捃拾旧文,为之补注。不载《汉志》全文,惟以有考订者摘录为纲,略如《经典释文》之例。持论皆有根据,惟古书不载于《汉志》者,增入二十六种,真伪相杂,颇为蛇足。 ▼《文渊阁书目》四卷 明杨士奇撰。所录诸书,以千字文编号。自天字至往字,凡二十号。但有册数,而无卷数。自《七略》以至《崇文总目》,记载中秘之书,未有如是之潦草者。特以所列书名,尚足以考证存佚,姑存以见一代储藏之略而已。 ▼《授经图》二十卷 明朱睦㮮撰。其书因章俊卿《山堂考索》所述传经宗派,多所讹缺,乃重为补辑。首授经世系,次诸儒列传,次诸儒著述、历代经解、名目卷数。每经四卷。旧无刊本。康熙中,黄虞稷、龚翔麟始为校刻,然虞稷等颇窜乱旧文,多失睦㮮本意。 ▼《钦定天禄琳琅书目》十卷 乾隆九年,诏编内廷秘笈,为《天禄琳琅》。乾隆四十年,重为补辑,定著此目。以经、史、子、集为纲。书则以宋、金、元、明刊版朝代为次。其一书而载数本,用《遂初堂书目》例。详其题跋姓名、收藏印记,兼用《铁网珊瑚》例。至各冠御题,品评甲乙,则自来册府储藏,未闻斯盛矣。 ▼《千顷堂书目》三十二卷 国朝黄虞稷撰。所录皆明一代之书,颇为赅备。惟每类之末,各附录宋、金、元人著述,既多挂漏,又不上溯五代以前,莫详其义例之所在。 ▼《经义考》三百卷 国朝朱彝尊撰。统考历代经义之目,以御注敕撰诸书,别为一卷,弁于首。次以诸经分类,而附以毖纬、拟经、承师、刊石、书壁、镂版、著录、通说八门。每经先注其或存或缺,或佚或未见,次载原序跋及诸家论断。彝尊有所考证,亦附著之。网罗宏富,为古来诸家书目所未及。虽间有舛误,要不伤其大体也。 右目录类经籍之属。十一部,四百二十五卷。 谨案:《隋志》以下,皆以法书、名画,列入目录。今以书画改隶艺术,俾各从其类。惟记载金石者,无类可归,仍从古例,入目录,然别为子目,不使与经籍相淆。盖目录本为经籍设,金石其附庸也。 ▼《集古录》十卷 宋欧阳修撰。修集录金石之文,多至千卷,其中有跋尾者,录之成帙。其所考证,虽不及洪适诸人,而亦时有所得。其文多所改窜,故真迹集本,互有异同。书中两本并存,参观其点定之意,亦颇有裨于文章。 ▼《金石录》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。所录古碑凡二千卷,以时代先后编为目录十卷,各注年月、撰书人名。后二十卷,为跋尾五百二篇。盖有所辨证,乃有题识,犹《集古录》之例。或以为不完之本,则误矣。 ▼《法帖刊误》二卷 宋黄伯思撰。初,米芾取淳化阁帖,一一辨其真伪,载于《书史》,多据笔迹断定,罕所考证。伯思病其疏略,乃重为补正,以成此书。 ▼《法帖释文》十卷 宋刘次庄撰。次庄以《淳化阁帖》摹刻于临江,并各刻释文于字傍,改名《戏鱼堂帖》。后人录其释文,别为此帙。虽草书变化多方,毫厘疑似,不能一一尽确,然创始之功,亦不可没焉。 ▼《籀史》一卷 宋翟耆年撰。原本二卷,今佚其下卷。其书采录金石遗文,各为论说,不专收籀书。惟以籀史为名者,诸体之中,籀为最古,举以括其余尔。 ▼《隶释》二十七卷 宋洪适撰。前十九卷,以所藏汉碑一百八十九,皆录其全文,于假借通用之字,并一一疏通证明,其中有关史事者,亦一一辨订异同,于字学、史学,均为有补,非徒供赏鉴之资。后八卷,则汇载诸家碑目也。 ▼《隶续》二十一卷 宋洪适撰。盖《隶释》刻成之后,以续得诸碑,补其所遗。体例与《隶释》相同。淳熙辛丑,尝与《隶释》合为一编。其本不传,传者仍各行之本。然残缺失次,佚其九卷、十卷,而以碑图三卷、碑式一卷,搀列于四卷之后、十一卷之前。考适别有《隶图》,或后人得其残本,合为一书也。 ▼《绛帖平》六卷 宋姜夔撰。原本二十卷,今佚其十四卷。初,潘师旦摹刻淳化阁帖,后绛州公库得其石刻之半,补刻足之,名曰“绛帖”。夔一一详为考辨,取汉官延尉平之意,名之曰“平”。援据精博,出米、黄二家评论《阁帖》之上。书虽残缺,要为书家津筏也。 ▼《石刻铺叙》二卷 宋曾宏父撰。〔案:宏父之名,偶与曾惇之字同;朱彝尊跋,以为即曾惇者,误。〕其书叙次石经之后,及秘阁诸帖,而于所自集《凤墅帖》,论议尤详。凡所引征,具有典据。 ▼《法帖谱系》二卷 宋曹士冕撰。皆述宋代法帖源流。首为谱系图。上卷录《淳化阁帖》以下,凡二十二本。下卷录绛州潘师旦摹刻《阁帖》以下,凡十四本。大抵以《阁帖》为大宗,《绛帖》为别子,其余皆其支裔也。每条叙述摹刻始末,及异同工拙,颇为详悉。 ▼《兰亭考》十二卷 宋桑世昌撰,高似孙删定。世昌《书考》,论《兰亭帖》原委本十五篇,似孙为汰去“集字”“附见”二篇,于文句亦多减缩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,谓其多失世昌之意。然世昌书已不传,存此一编,于《禊帖》始末,尚足见梗概也。 ▼《兰亭续考》二卷 宋俞松撰。其书继桑世昌《兰亭考》而作,故名曰“续”。然体例迥异。上卷载诸家所藏及松所自藏,下卷则皆松所藏经李心传题识者。所录诸跋,亦足与桑氏书相补苴也。 ▼《宝刻丛编》二十卷 宋陈思撰。所列古碑之目,以《元丰九域志》京府州县为纲。其石刻,地理可考者,案各路编纂;无可考者附于末。兼采诸家辨证之语,具著于下。原本辗转传写,已颠倒讹脱。今具为厘正其亡佚之六卷。残缺之两卷,则无从校补矣。 ▼《舆地碑目》四卷 宋王象之撰。象之有《舆地纪胜》二百卷,今未见其本,不知存佚。此即其中碑目四卷也。大致与陈思《宝刻丛编》体例相类。但陈书用北宋舆图,此用南宋舆图;陈书集诸家题跋,此多自为考证耳。 ▼《宝刻类编》八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以书中筠州称瑞州,知为宋理宗以后人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惟缺唐玄宗至代宗三朝碑目,无可校补。其书叙述古碑,上起周秦,下迄五代。取书撰之人,分为八类。以人名为纲,而以所书所撰之碑系之于下。诠次颇有条理。 ▼《古刻丛抄》一卷 明陶宗仪编。所录碑刻,凡七十二种,皆全载原文,以原额为题。无所考辨,亦无先后次序。盖随得随抄之本,尚未成书。然所录多诸书所未载。 ▼《名迹录》六卷,附录一卷 明朱珪编。旧本题元人,误也。珪工于刻石,因裒其生平所镌,以成是书。原本传写多佚脱,今亦姑仍其旧。 ▼《吴中金石新编》八卷 明陈暐撰。暐于弘治中,官苏州通判,因与祝允明等采郡中石刻,分为七类,编次成书。皆载原文。以汉、唐旧迹,考古者纪录已多,故以明初为断,颇为未广。然所取多有关利病,于颂德谀墓之作,一字不载也。 ▼《金薤琳琅》二十卷 明都穆撰。仿洪适《隶释》之例,取金石文字,搜辑编次,各为辨证。惟适书止汉、魏,此下及隋、唐,为小异。于古碑皆录原文,其剥落不完者,则取《隶释》以补之,不尽据石本也。 ▼《法帖释文考异》十卷 明顾从义撰。取《淳化阁帖》释文旧本,一一核其异同,订其讹舛,手自缮写而刊之。虽考证未必全当,其用心亦可谓勤矣。 ▼《金石林时地考》二卷 明赵均撰。取诸家碑目,及近代新出古刻,耳目所及者,仿陈思《宝刻丛编》、王象之《舆地碑目》之例,叙次朝代,以考其时;胪列郡县,以考其地。故谓之“时地考”。明季去今尚近,郡县改并未多,视陈思等所言,较为可据。 ▼《石墨镌华》六卷,附录二卷 明赵崡撰。崡癖嗜古碑,搜求颇夥。是书凡跋尾二百五十三种,以有石无金,故取刘勰《文心雕龙》语名之。所收不及欧、赵两家之博,而多两家所未见;又多亲至碑所,审视扬摹,所见亦较两家为确。附录二卷,乃其询访古碑之时所作游记及诗,亦足以见其求索之勤也。 ▼《金石史》二卷 明郭宗昌撰。宗昌与赵崡,皆隶籍关中,地多古刻,同以搜辑石本为事。而宗昌好持高论,故是书所录仅五十种。然其辨别真伪,亦具有心得。 ▼《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》十卷 乾隆三十四年,于秘府所储《阁帖》,择淳化四年赐毕士安之本,为初拓第一者,命内廷诸臣校定刻石,厘正其标题之讹,刊改其音释之误,辨证精密,为米芾以下诸家所未尝有。侍郎金简,因恭录其中案语释文,以聚珍版印行。仍从原帖目次,为十卷。 ▼《求古录》一卷 国朝顾炎武撰。皆搜索古碑,手自缮写。凡已见方志者不录,见有拓本者不录,近代文集尚存者不录。上自汉《曹全碑》,下至明建文《霍山碑》,凡得五十五种,并详考源委,辨证音释,多可以补史传之阙。 ▼《金石文字记》六卷 国朝顾炎武撰。所录金石之文,凡三百余种,各缀以跋,无跋者亦具列年月姓名。自序谓抉剔史传,发挥经典,颇有欧阳、赵氏二录之所未具者。今核其书,实非夸语,盖炎武平生之学,深于史也。 ▼《顾氏石经考》一卷 国朝顾炎武撰。叙述石经本末,颇有端绪。于汉、魏两代一字、三字之分,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叙述舛讹者,援引诸说,祛除疑窦,尤足决聚讼之是非。 ▼《万氏石经考》一卷 国朝万斯同撰。因顾炎武《石经考》,而采录诸家之说,以相证明。炎武书详于汉、魏,略于唐、宋。此书则于唐、宋特详,足以互相补苴。 ▼《来斋金石考》三卷 国朝林侗撰。所录古刻,自三代以讫唐末,凡二百二十碑,皆据目见者为断。其辨证多取之顾炎武《金石文字记》,而颇以己意考订之,皆有典据。 ▼《嵩阳石刻集记》二卷 国朝叶封撰。乃其官登封知县时,辑录境内古碑而作。登封在嵩山之阳,故以为名。于诸碑皆录原文,如《隶释》之例。其辨订亦颇博洽。 ▼《观妙斋金石文考略》十六卷 国朝李光映撰。光映与朱彝尊同郡,得彝尊家金石诸刻,因裒集诸家辩论,以成此编。所采集录金石之书,凡四十种;地志文集说部之类,又六十种。其用力亦云勤笃。惟以品题书迹为主,不以考订旧闻为主。与赵、洪诸家,门径又截然异耳。 ▼《分隶偶存》二卷 国朝万经撰。上卷首论作书法,次作分隶书法,次论分隶,次论汉、唐分隶同异,次汉魏碑考;下卷为古今分隶人名氏,始于程邈,终于明末马如玉。上卷所列古碑仅二十一种,而论多详核。 ▼《淳化秘阁法帖考正》十二卷 国朝王澍撰。是书兼取米芾、黄伯思、顾从义三家辨证《阁帖》之意。以史传证讹误,以笔迹辨依托。而行款标目,以及释文之类,亦一一考核。仍依原目为十卷。其末二卷;一为《古今法帖考》,溯阁帖之源流;一则自述其笔法也。 ▼《竹云题跋》四卷 国朝王澍撰。皆其临摹古帖之题跋,裒合成编。考辨援引,多有依据。非徒论笔法也。 ▼《金石经眼录》一卷 国朝褚峻摹图,牛运震补说。峻工于镌刻,以拓碑鬻帖为业。是编皆以所亲见之碑四十有七,临为缩本,而自刊之,点画位置,不失毫发,并剥蚀残缺之处,亦一一钩摹毕肖。自欧阳修集录金石以来,未有如是之工妙者。 ▼《石经考异》二卷 国朝杭世骏撰。以补顾炎武《石经考》所未备。上卷分十五篇,下卷分三篇。较炎武之说为更密,继事者易为功也。大旨与万斯同书相类,而世骏乃未见斯同书,故二家详略互见,今亦并存云。 右目录类金石之属。三十六部,二百七十六卷。 谨案:《隋志》以秦会稽刻石及诸石经入小学,《宋志》则金石入目录。今以裒集古刻,条列名目者,从《宋志》入目录;其《博古图》之类,因器而及款识者,别入谱录;《石鼓文音释》之类,从《隋志》入小学;《石经考》《兰亭考》之属,既非缕列诸名,亦非考辨音训,无类可归者,亦姑从《宋志》入之此门。 |
学巴书馆(xueba.com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